對作品《母親》的評論摘錄
江豐《孫濨渓畫集》序言——
《紅旗》第5期發表《母親》后,編輯部收到許多讀者(主要是中小學教育工作者)來信,認為這是一幅十分感人的作品。有的中學還將這幅畫稿編成教材,印發給學生。《紅旗》14期根據讀者要求重新發了此畫,并加了編者的話。美術作品在黨的理論刊物上受到如此重視,這種情況也是少有的。為群眾所哺育的藝術家,必然是以藝術反哺群眾的藝術家。孫濨渓的大量創作實踐,說明他正是一個具備社會主義良知的藝術家。他的藝術品質是值得我們加以肯定的藝術家。
《紅旗》1982年第14期《編者的話》——
具有革命歷史內容和深刻社會意義的生活事件,是作品取得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基礎。為了深刻地反映過去革命斗爭歷史生活,使作品能夠激發讀者的思考,振奮讀者的革命精神,油畫《母親》的作者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江峻風為《孫濨渓畫集》撰寫的評論——
在這幅畫里他把革命者視死如歸的獻身精神和母親融為一體,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女共產黨員的崇高形象。由于表現主題的深度和別具匠心的藝術處理,使作品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展出期間,走到這幅畫前總不免要駐足屏息的觀眾們,有的被感動得流下熱淚。這幅畫表現出來的構思的膽識、形式的引人,標志著他在藝術創作的里程中又邁出了新的一步。
楊庚新《無產階級母愛的頌歌》——
畫家以真摯的感情,深邃的思想,塑造了一個革命母親的典型,譜寫了一曲無產階級母愛的頌歌。它突破了油畫傳統的格式,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從而收到了特殊的藝術效果。
陶泳白《母親的遺書》——
作者大膽嘗試,以三分之二的畫面抄錄了這份遺書。不,是作者把遺書作為藝術形象,進行了匠心良苦的的塑造。你看,那破損發黃的舊信紙,不是把你帶到了久遠的時代嗎?遺書上的淚痕、血痕還依稀可辨,那歪歪斜斜的文字并非漂亮的書法,但字里行間卻表現了她那寸心欲碎,衷腸欲斷的情感。遺書渲染了畫面蕭肅的氣氛,與人物一起,構成了畫面整體的藝術形象。此畫雖取自常見的題材,但因其形式的新穎而使人一見傾心;在形式的探索中,又因其內容的深沉而具有感人的力量。
周宗岱《<母親>讀后》——
這是圣母,迸發出母愛的光環的圣母,它是美的,美得悲壯、美得深沉、美得莊嚴。
《母親》可貴之處就在一個“新”字,它不是為新而新,不牽強、不怪異、自然而然,使這一特定的內容,在這特定的形式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
林凡《形象的成長》——
孫濨渓在這幅畫里,最大限度的節約了語言,最大限度的突出了形象,使作品達到了極為精萃,極為簡約的高級境界。為美術史奉獻了一個更為圣潔、高大、壯美的母親形象。
《同學》畫中老炊事員的手和《母親》一畫中母親按著奶頭,抱著孩子的那雙手,在整幅作品中充任了畫“眼”的作用,達到了精煉傳神的目的,在形式探索中是有決定意義的。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