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之家有傳人——記國畫大師陳少梅之子陳長智
陳長智先生字小梅,是國畫大師陳少梅先生之子,也是大師四個子女中唯一承繼父業、成績顯著的藝術家。
陳氏世代書香。長智的祖父陳嘉言(1851年-1935年),字梅生,為請末翰林,詩文書法俱佳。晚清革命志士秋瑾《上陳先生梅生索書室聯》詩云:“如雷久耳右軍名,問字愁難列講庭。欲乞一聯奇麗筆,閨中曾讀養鵝經。”把他和王羲之相比,足見他當時書名之巨。長智的父親名云彰(1909年-1954年),字少梅,是現代國畫大師,有“唐寅以后第一人”的美譽。正如范曾先生所說:“在近現代畫壇上繼承中國畫南北二宗并發揚光大者僅二人:南方為黃老賓虹先生,北方則推少梅獨步。”長智的母親馮忠蓮(1918年-2001年)是著名的國畫家和古畫臨摹專家,她臨摹的《清明上河圖》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在這樣翰墨之家的熏陶下,長智自幼就與詩文書畫結下了不解之緣,祖父梅生、父親少梅成為他心中的偶像,他取字小梅,并將其畫室命名為“仰梅齋”,表達了他景仰先人和繼承他們事業的心志。
少梅先生英年早逝,長智青少年時代是在母親馮忠蓮指導下學習國畫的。他以少梅先生的課徒畫稿為范本,苦練不輟,打下了扎實的筆墨功底。有一次馮先生拿著長智臨的幾幅山水小品去榮寶齋,董壽平先生看后鼓勵說:“筆墨不錯,好好培養會成大器。”陳林齋先生親自帶著長智去挑選毛筆;著名書法家徐之謙先生欣然揮毫為他寫下“業精于勤”四個大字,以示肯定和鞭策。
長智參加工作后,不但教學主業成績斐然,而且課余孜孜不倦于文學和繪畫。他在海內外報刊上發表過許多介紹中國書畫藝術及書畫家的文章,還曾任《中華文化大辭海》編委,并撰寫了“繪畫文化”、“書法文化”、“雕塑文化”和“工藝美術”等四部分。退休后他繼續潛心研習陳少梅繪畫藝術,并在畫壇嶄露頭角。
長智先生的畫以山水見長,兼攻人物,筆墨健俊清雅,有其父寓柔秀于陽剛之遺風。比如他的青綠山水《江南春》,以蔥蘢迭翠的青山,綠柳掩映的農舍,蓮葉初露的水塘,車水耙田的農夫,送飯的小姑娘和老奶奶,構成詩一般的春景,筆法清勁細膩,畫面明麗秀美;尤其青綠的著色,濃麗但不媚不暴,具有“濃脂艷粉不傷于雅”的藝術效果。這幅畫在國內畫展中榮獲金獎,并收入《1949-2000中國美術選集》。又如他創作的《觀滄海》,筆法簡率酣暢,畫面雄奇蒼潤,有少梅先生水墨蒼勁的遺韻。
值得一提的是長智先生喜歡臨寫少梅先生的作品。他臨的《桃花源圖》長卷曾赴日展出并獲得銀獎。臨畫不同于創作,為了傳達出原作的形神往往需要對照原作或印刷品,看一筆畫一筆,既費時又費力,但他卻樂此不疲。我曾向他探究這樣做的原因,他說:“喜歡我父親畫的人很多,但父親作品難求,價格昂貴。我雖然畫得不好,但尚能形似,聊可給喜歡父親畫的人一些慰藉。”他說得謙虛,卻也不乏實情。少梅先生去逝早,遺墨有限,求之者常為贗品所惱;而長智先生所臨作品,頗似少梅,可稍解喜愛少梅先生作品者的渴望。
在陳少梅繪畫藝術的研究方面,長智先生更是不遺余力。如:他經過多年的搜集、考證、整理,寫出了《陳少梅年表》,為研究陳少梅做了扎實的基礎性的工作;他為陳少梅的《二十四孝圖》逐圖編寫了釋文,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后,海內爭相翻印,為這一名作的普及做出了出色的貢獻。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