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鶴的心法
緣起:清涼的暑假
大學工作十六年了,算來寒暑假已經過了三十幾個,而今年的暑假是最愉快的,也是最令我難忘的,因為我認識了楊云鶴,認識了他的畫,也認識了他這個人,這個過程就像欣賞一曲美妙的樂章,我第一次感受到一個真正藝術家真善美的情懷,和上升到哲學層面的智慧關照。這個炎熱而浮躁的季節,我是伴著一曲清澈甘甜的溪水度過的。
大約一年前我知道了青年畫家楊云鶴的名字。一天我在網上看到了云鶴的幾幅山水作品,我的心不由怦然而動,無論是空靈飄逸、率意真切的斗方小品,還是開合嚴謹、氣勢凜然的鴻篇巨制,無不透出作者風神俊逸、清新華滋的風骨和禮敬自然、關愛眾生的情愫,令人心馳神往。我開始在媒體上關注他了。終于有一天我萌生了去拜訪他的念頭,可是轉念一想,作為年輕才俊的他能誠心誠意地接待我這不能給他帶來什么利益的教書匠嗎?躊躇了一個多月后我還是決定去拜訪楊云鶴,我想,有怎樣的畫品,必有怎樣的人品。
我輾轉找到楊云鶴的住所,起初云鶴以為我是來求畫的,看來他對賣自己的畫并不太感興趣,他應該是一個為了藝術而甘居寂寞的人。我想我該主動“出擊”了,一是要說明自己是來“論道”的,二是想試探一下這個年輕人到底有多深的道行。我一直認為,任何現實中的事物只要沿縱深的方向連續問三個為什么就會觸及到哲學層面的問題了,也就接近事物本質了。我選擇了對啟功先生書法的評價作突破口。我問楊云鶴道:“啟功先生的書法如何?”云鶴答:“非常好”。我又問道:“好在哪里。”云鶴答:“不僅有深厚的功力,而且具備豐富的中國文化內涵。”我第三次發問:“能否具體說說啟功先生書法里折射出的中國文化內涵?”云鶴略加思索后回答道:“啟先生的國學功底深厚,中國傳統文化是知行合一的文化,她會影響到人的行為的方方面面,文化品味的高低最終決定書法格調的高低。中國文化的主要思想可以由儒釋道三家來概括,儒家是入世的,講究做好人,做好事,佛家和道家具有出世情結,講究做超人,追求個性的解脫與超越。這兩個相反相成的方面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的主流。”云鶴接著說道:“我個人認為從啟先生的書法作品中能夠看出他對儒家和佛家這兩家思想有相當程度的理解和修為,這是值得我們認真探究和學習的。”云鶴這時從書柜里取出一本啟功書法集,信手翻開一頁,是啟功先生書寫的一幅對聯:“滄海六鰲瞻氣象,青天一鶴見精神。”云鶴指著畫冊對我說:“你看啟先生的字從筆劃和結字上看,中正平直,瀟灑大度,且很講規矩法度,但字里行間也透出積極向上甚至剛直不阿的氣節,這就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厚德載物,自強不息。而從啟先生的每一筆,每一字,尤其是從整篇章法上又可以明顯感到一種空靈之氣沁人肺腑,起到凈化心靈的作用,如果沒有對佛法深入的探究和長期的修持功夫,是不可能出現這種清凈感的。”停了一下云鶴接著說:“因此我認為啟先生的書法是傳統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并結合啟先生自己的性情在書法藝術上的完美體現,這應該是啟先生書法藝術的根源所在。”
我再一次對眼前的年青人刮目相看了。其實我與云鶴的看法大體是一致的,但我畢竟對傳統哲學和書畫藝術已經關注了二十多年了,而楊云鶴才滿三十歲,且大量的時間要用在繪畫方面,這在當今的青年藝術家里確屬難能可貴,我果然不虛此行。
此后的兩個月里我每周都與楊云鶴聚上一次,一邊品茶,一邊漫無邊際的聊著書畫、歷史、哲學、宗教等等,或看他作畫,一起品畫。云鶴稟性熱情,對朋友不設防,一段時間下來我基本了解了他的生活狀態和藝術理念。
楊云鶴的生活豐富之中透著一些優雅和瀟灑,甚至有些逍遙。他住在前門附近的一所四合院里,這座四合院是京劇大師楊小樓的故居,在這鬧中取靜的小天地里他幾乎是過著隱士的生活。他盡量回避畫商和俗世的干擾,潛心作畫、寫字、讀書、思考,偶與一二知己品茶、品畫、論道,或約幾畫友潛入山林探幽、寫生、悟道。看上去云鶴對這種詩意生活津津樂道,而據我的觀察,這詩意生活的背后楊云鶴有牢固的堅持,這就是對藝術的艱苦探索和對人格塑造的不懈努力。近年來云鶴的繪畫藝術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而我更看重的是他經過幾年的讀書、實踐和思考,正在形成自己一套比較系統和深入的藝術理念,這對他今后的發展是更加重要的。征得云鶴的同意,我決定將這段時間他闡述的一些思想、觀點整理成文,作為這個暑期我們“坐而論道”的一個交待吧。
云鶴藝術心法之一:誠敬為本,大孝無垠
所謂“心法”,是指在做人和做事的過程中人們所秉持的基本理念,是濃縮和精煉了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植根于人們的心底,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態度,尤其引領著人們的創造性活動。毫無疑問,心法的高低優劣最終決定藝術家的造詣。在這方面楊云鶴是很在意的,甚至顯得有些早熟。
“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的基本理念之一。儒家思想是關于做人和做事的學問,而中國書畫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完美人格自然的藝術流露,人品即畫品,心正則筆正。楊云鶴對“孝”的理解以及對其作為藝術心法的意義有深刻的理解:一孝天地。天地自然無私的孕育了人類和一切生靈,沒有她的奉獻就沒有人類和人類所擁有的一切,面對這慈祥而博大的母親,人們只有持一種無限的敬重、熱愛,甚至是孝敬的態度才是理之所然。對藝術家而言更是如此,只有對大自然懷有一顆“孝”心,才能與她達成良好的默契,大自然才“允許”你走進她情懷的深處并領悟她的本真,不具備這種心態,畫家不可能脫去浮躁和膚淺的毛病,即“輕則失根,躁則失君。”。二孝世間。中華民族漫長的發展進程里孕育了光輝燦爛的文化藝術,為當今藝術家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的巨大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曙光,為藝術家們提供了發展的無限機遇;大千世界里工人做工、農民種田、園丁澆灌……,他們都是藝術家的衣食父母。面對世間蒼生豐富的贈與,藝術家必須懷著一顆感恩的“孝”心,努力創作關愛人生、啟迪心靈的優秀作品,回報人間,無愧蒼生。三孝先人。這里的“先人”不僅指自己的父母祖先,更是指中國書畫藝術史上的先師賢哲們,只有本著一顆感恩和孝敬的心去理解、學習和反思先人的成就,才能與先哲們形成默契,他們才“允許”你進入他們的精神世界,領悟中國藝術的真諦,這樣才能真正的做到繼承,也才能真正地具備創新的廣闊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