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意鏡頭里的如畫江山——淺談于江先生畫意攝影藝術

于江先生是一位有著近三十年攝影經歷的藝術家,他的攝影活動涉足人像攝影、紀實攝影、藝術攝影、廣告攝影、新聞攝影、風光攝影等多種類別,或許是由于職業的關系,筆者最感興趣的是攝影藝術家于江以傳統藝術文化為基奠的富有東方詩意的畫意攝影,那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鏡像,是一位知識分子以高度的文化自覺與難度選擇對民族文化精神的張揚。其傳統藝術文化精神的知行合一不但體現在對古玉文化研究的專注與收藏,還反映在對文房四寶的研究與收藏,書畫藝術的研究收藏,攝影藝術與書籍裝幀設計的研究與實踐,這種對民族文化精神的觀照與回應,同時也詮釋了于江先生手持“寫意鏡頭”還原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東方文化精神。
時代的發展帶來社會價值觀念變化的同時,也不斷改變著人與自然的關系。在這信息高科技、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環境污染、資源匱乏、爭斗激烈,人與自然的親合、回歸,顯得尤為急迫。這或許正是沒有人工痕跡的自然風光,倍受青睞的緣由。于江先生認為:美是真與善的結合,善就是客觀現實與人類理想的契合。他在當下對畫意詩情的追求,正是人的理想、人品、情操的對象化,是實中求虛,真中求善、求美。這也正是畫意攝影的特色和價值所在。他的鏡頭所攝物像包羅萬象,其中有云蒸霞蔚的崇山峻嶺、有靜穆深沉的教堂廟宇、有流光溢彩的城市景觀、有煙波浩妙的江湖河海、也有房前屋后的花草鳥蟲與生活里外的驚鴻一瞥。于江先生很善于用中長焦距鏡頭截取自然風景中的斷片,作品干凈渾然天成,有攝影藝術家以小見大的東方哲學意識與視覺思維理念。而這些經過選美、構圖、寫意程式的攝影佳作都源于他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傳統藝術文化觀照,一種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樸素思想。而這種從藝術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實質影像都得益于他靈魂在場的精神維度。
當我們細心口味于江先生的作品如《滇南第一樓》、《三塔靈境》,這兩幅反映云南滇南風光的人文古建筑,非常安靜。體驗了當代人們對傳統建筑文化遺產的禮贊與仰望,區別于傳統嚴格意義上的紀實攝影,是非常好的文獻式的攝影。作者以嶄新的視覺思維觀察,非常精妙、細膩地記錄了滇南的一個文化角落。在拍攝這兩幅作品前,他專門觀看了吳冠中、應天齊的繪畫藝術,感受那種平靜溫暖的觀看態度,仔細地去體味這個有著悠久歷史的華夏人文景觀的韻味。來得滇南,于江先生搜盡奇峰打草稿,一遍一遍做這個選題,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然后找時間靜下來跟不同階層的人對話求證,去體會他們。這時候他找到如何用手中的鏡頭去表達這個主題,于江做到了。首先他明白色彩、影調、構圖都是照片說話的修辭,會說話人家就聽著舒服,你不會說話,人家聽了就不舒服。對于這種韻味十足的人文景觀應該老老實實地看,用最平常的眼光。沒有激烈的情緒,也沒有激烈的情節,就像靜靜的流水一樣。你到了滇南以后,你會發覺照片上的色彩非常符合當地的感覺,于江先生把自己真實的感受在照片中反映出來了,他是無愧于生活和這個時代的。
對精于藝術品收藏的于江先生來說,中國水墨畫作為一種傳統視覺藝術的基本樣式,也是他在視覺藝術思維上的一種經驗資源,如果我們用中國傳統繪畫理論對平面對視覺媒介的語言進行詮釋,對于江來說,則風光攝影和水墨山水的嫁接幾乎可以恰得好處,攝影家在完成對攝影形而下理解之后,很快就地進入傳統繪畫的精神訴求,寫意的攝影術在他手中魔術般地表現出了悠久古老的文人文化精神。高遠、空靈、靜雅、雋永,這些寄托了文化人理想精神居所用攝影表現起來,比水墨畫毫不遜色,其攝影作品如《煙波浩妙》、《天上人間》、《道法自然》、《雪域邊關》、《滇南第一樓》、《層巒疊嶂》、《九寨溝》等作品從古典詩詞中尋找畫意攝影的靈感,以山水,云靄,煙影、遠山近水、亭臺樓閣為素材對象復制水墨畫的韻,并能因地因時制宜輔以傳統山水繪畫高遠、深遠、平遠之視角結構畫面,令觀者以畫中有詩,詩中有畫之感,再現水墨畫的結構章法,在《煙波浩妙》、《道法自然》等作品中還請著名書法家閆銳敏先生在照片上題詞落款,在形式與內容上凸顯出詩書畫合一的傳統藝術文化韻味。
鏡頭的寫真性是它的物理特性,就攝影形象創新而言,這也正是它的局限性。攝影創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寫真性的突破與妙用。所謂“創新”,實際上就是變相、寫意,虛實、模糊的對比,氛圍、色調、影調的控制與營造等等。這些都是寫意鏡頭呈現“萬象更新”的有效路徑。有“萬象更新”的欲望和理念,自然會摸索到相應的方法。于江先生對于風光攝影的癡迷,和中國傳統文化中贊賞大自然,寄情于山水天地之間,借景物抒發胸中丘壑的審美追求是分不開的。在他的《長城》系列作品中,其中就有一幅作品《天梯》獲得了德國攝影界“光與影”攝影大賽的金獎。這些優秀的代表作之所以能獲大獎,主要還在于他作品中和西方攝影迥異其趣的東方神韻。正如于江先生曾對美國加州攝影學會的學生說:如何拍出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個性特色的東西,這是我們攝影走向世界的一個根本前提。從攝影文化發展的眼光來看,只有堅持本土的需要和本土的價值,我們才有可能取得具有發言權的文化主體地位,才有可能以平等的方式參與世界攝影文化的對話與交流。
在繼承傳統藝術寫意風格,探索個性化道路方面,他力倡回歸傳統、親近自然,于江先生的代表作《道法自然》、《天上人間》基于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識的大中求大、具象與抽象結合的手法,恢弘、玄秘富于哲理的意象,傳統境像與現代審美觀念相結合的探索,極富視覺沖擊力,給人留下審美期待的視覺快感。目前,這種個性化并具有民族特色的畫意攝影作品已迎得了一些專業影像收藏人士的青睞。于江先生是一個自我批判意識特別強,自我完善堅持不懈,藝術探索鍥而不舍的人,他在攝影上的專精與文化精神上的廣博已然化合,那是一種可能臻于寄情山水、抒寫胸臆、左右逢源的化境。我們有理由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理念再造,藝術家也必將會有更大的突破、更大的跳躍。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