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間,風雅清涼——田江扇面書畫作品欣賞

方寸之間,風雅清涼久未見扇,久未持扇再見時,還是滿眼驚艷團扇溫雅,羽扇精致,折扇文氣扇面之上,眼睛所到之處,不過方寸卻像是在片刻之間,游歷過四方,歷經了四時花鳥蟲魚,山水樓閣,才子佳人,千秋今古都在這方寸、開合之間扇面里藏著一個清遠、精巧的中國這便是,扇子的美妙之處即便見的扇子再多也總還是會驚詫于它的美寂然,古典,文雅,又風流

中國歷來有“制扇王國”之稱。扇的歷史很久遠,扇面的文化也已十分古老。據《古今注》中所述,最早的扇子出現于舜禹時期。但當時的扇子還為羽扇,由羽毛所制,意在障塵蔽日,增加帝王威儀。

至于漢代,中國開始出現絹制團扇,亦稱紈扇。團扇之上,可以刺繡,可以作畫,此后也開始有了扇面的文化。三國東晉時起,在扇面上作畫題字開始興起。書法大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都喜在扇面題字作畫。

宋代時期,中國的美學極端繁盛,小品畫興盛,扇面繪畫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出現了大量的優質扇面。加之徽宗等統治者的大力推廣,宋代扇面一度達到頂峰。扇面之上,大到亭臺樓閣山水,小到花鳥蟲魚細草,都是精妙入微,讓人驚嘆。
宋時,折扇也開始傳入中國。至于明代,因文人美學興盛,對扇的偏好由團扇轉向折扇,扇面內容也極大豐富。扇子上所涵有的東方美學,也有了很大的空間延展。

扇大致分為羽扇、團扇、折扇幾類,作畫扇面多為團扇與羽扇。自古以來每逢酷夏,文人雅士手中自然少不了一把折扇,扇風解暑之余,個人的品位與修養也全在這小小的折扇中體現出來。而書畫家與扇結緣也有著長久的歷史,王羲之為老婦人寫扇子的故事傳了一代又一代,幾乎所有的書畫名家都在扇子上作過書畫。今天我們欣賞一組田江老師的扇面作品,清風徐來,涼意自生!

宋代文人陶谷引詩說:“凈君掃浮塵,涼友招清風”,給折扇的收藏把玩是平添了幾許雅意。因此,折扇既有“搖風”“涼友”等別稱,也是文人墨客用來把玩“雅扇”。隨著扇子在文人墨客中的流行,存字和畫的扇子,保持原樣的叫成扇,為便于收藏而裝裱成冊頁的習稱扇面。
歷代書畫家喜愛在扇面上繪畫書寫以抒情達意,或為他人收藏或贈友人以詩留念扇面畫。這也使得扇面畫成為中國畫中門類獨特,并在字畫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和形式。

真正讓扇面畫開始集書法、繪畫于,始于明代。在這一時期,書畫家們開始在折扇上作畫,又因其具有實用性、工藝性和美術性多種特性,而受到社會各個階層的青睞。由于風格與流派與之前大有不同,扇面書畫也呈現出豐富多彩的面貌。

在明代之前,唐代紈扇喜愛將山水亭臺入畫,自然風格和人文景色相結合,審美上偏精美宏大,充滿大唐氣象。到了五代,扇面畫以紈扇(團扇)為主,山水、花鳥、人物兼備,精巧之余不失意趣。宋代開始,因扇面畫多在宮廷畫家之間流行,所以扇面畫無不精工細麗,雅致至極。

明代的扇面畫,則不再拘泥于某個群體之間,幾乎每個書畫大家都曾畫過扇面畫。畫家們在創作時,突破了傳統花鳥山水的束縛,多以借景托物,寫心寫意,比興多方等形式以扇面言志,這也使得扇面畫成為中華文化藝術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書畫扇是地位的象征。不同的地位的古人,他們所拿的折扇有也是不盡相同。當然,除了彰顯地位,更為重要的是,書畫扇面已成為一種階層文化。凝聚了書畫、雕刻、名家做工等傳統藝術的書畫扇,無論是附庸風雅,還是把玩,都是一件風流雅事。

田 江
出生于長安
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
中國民族畫院畫家
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
陜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
陜西省書法家協會會員
西安市美協理事(國畫藝委會副秘書長)
西安中國畫院畫家
陜西當代畫院副院長
長安青年美協副主席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