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家田迎人喜歡丹納》

一個“為思想而活”的法國哲學家,啟發了一個“為色彩而生”的中國油畫家。
——田迎人喜歡丹納,她張口閉口都是他的《藝術哲學》觀點,例如“藝術成因三要素”——種族、環境、時代;“偉大作品產生的兩個條件”——發自內心的強烈情感能夠大膽的表達;來自外界的同情、接納、欣賞和助力;“藝術的一個目的(一位藝術要做到的事情)”——藝術家之所以成為藝術家,是因為他比別人具有更敏銳的洞察力、更慣于辨別事物的本質,世間一切事物自有其本質,即有其“特征”,藝術的目的便是把這個特征表現得顯著。



畫家田迎人的作品,尤其是她的“老北京黑白油畫系列”,譬如《兒時的鼓樓》、《半空中的雍和宮》、《胡同白塔》、《銀錠橋》、《胡同口》、《院兒》、《在家嗎》、《墻角》、《斷“臂”之痛》、《親切的小夾道》、《懷抱鮮花》、《最后的記憶》……正是突顯古老的中華民族歷史文化記憶的符號,帶有特定的城市民居建筑環境元素,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深刻感人的形象印記。她用自己那顆火熱的心靈——“好比一個干草扎成的火把”,點燃了多少人的心靈火種,真是這樣的:“它本身先燃燒,而周圍還得有別的火種也在燃燒,兩者接觸之下,火勢才會更旺”。沒有什么比胡同、四合院更能體現老北京的傳統文化特色,她用簡單、樸素的黑白兩色將其定格,讓藝術的感染力和影響力達到極致。在訴諸繪畫語言的——艷麗與素雅、富貴與質樸、繁復與簡約之間的選擇中,她毫不猶豫地選擇后者,堅定地認為“黑白影像”的描摹才是最為親切、溫暖的記憶,也最符合古都歷史文化的本質特征。

丹納,是一個了不起的藝術理論家、史學家,他是文化歷史學派的奠基人、開拓者,被譽為“批評家心目中的拿破侖”;田迎人,是一位現象級的油畫家、雕塑家、設計家,她是黑白油畫畫法的發明者、首創人,被萬千粉絲們追捧并贊為“畫布上的探險家哥倫布”。田畫家說:“我把丹納的《藝術哲學》一書,放在枕邊,當作“藝術圣經”,也不知道讀了多少遍,每讀一遍都有新的認知和收獲”。書中,對建筑、繪畫、雕塑、詩歌、音樂的美學價值和原則做了分析和梳理,而在田畫家的眼里,她也始終把這五種藝術融會貫通于筆下。值得細細品味的是,丹納的治學目的和美學追求是開放式、包容式的,他說“我們的美學是現代的,和舊美學不同的地方是從歷史出發而不是從主義出發,不提出一套法則叫人接受,只是證明一些規律……我沒有什么可指導你們,要我指導可就為難了……我唯一的責任是羅列事實,說明這些事實如何產生。”——這與田畫家的作畫理念和方法如出一轍,與其說這是一種藝術創作的宗旨和圭臬,倒不如說是生活態度和原則更準確。藝術作品不去指教任何人,卻誠懇地與每個人交心。我們欣賞著“色彩迎人”的一幅幅美圖,就像在和一位藝術沙龍的女主人攀談,桌子上有兩杯咖啡還有一本丹納的書。
油畫家田迎人,愿意用她的一生,通過“色彩”來詮釋丹納的“思想”。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