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展覽成為中國人時尚
顧蔚
4月初,世界幾大拍賣行在香港同時擺開擂臺,全球拍賣公司蘇富比和中國兩大巨頭保利和嘉德都在香港同時進行春拍。在中國經濟放緩的大背景下,需求是否會受到影響?讓拍賣行感到鼓舞的是,民眾對藝術的興趣越來越高,新買家不斷進入這個市場。很多中國人開始踴躍去博物館看展覽,出國游中參觀博物館已經成為指定動作,在國內去博物館也已經成為一種時尚。
世界第四大拍賣行嘉德的董事長王雁南在香港接受采訪的時候說,這個市場還有很大潛力。拍賣價格未必會不斷創新高,因為有些東西幾十年不遇。之前價格很快翻番,所以很多藏家都拿出藏品來賣。未來如果沒有這樣的價格增速,藏品就不會那么快被拿出來。
但文化收藏在中國日益普及。以前除非某些高級干部,家里才有幾張國畫,一般家庭在文化大革命以后,家里除了毛主席像什么都沒有,因為有藝術品會帶來殺身之禍,王雁南說。她是中國前領導人趙紫陽的女兒,在文革中長大, 20年前進入文物拍賣領域,幫助創立了中國嘉德。
“之前誰會花錢去看博物館?現在的確有了很大的變化。”王雁南說。很多人聽過藝術品故事,在網絡上看了照片,自發地想去看博物館,比如中國國家博物館有些好的展覽,吸引了很多參觀者,甚至還有香港參觀者要組團去看。
為慶祝中法建交50周年,法國五座知名博物館本月聯袂亮相國家博物館,帶來包括拉圖爾、弗拉戈納爾、雷諾阿、畢加索、費爾南萊熱、蘇拉熱等八位大師的10幅繪畫杰作。展覽圍繞法國盧浮宮博物館、凡爾賽宮博物館、奧賽博物館、蓬皮杜現代藝術中心、畢加索博物館五座博物館而設計成五個單元,使觀眾欣賞這些從未到訪中國的法國名家名作,并近距離感受五家法國著名博物館的獨特風采。
中國家長感到藝術教育有必要從娃娃抓起,這和過去有很多不同。王雁南說:“經濟條件好了精神上也更有追求,現在有錢人都在考慮買藝術品,他們的兒子和孫子是和藝術品一起成長起來的。”中國拍賣會和西方的一個不同是,經常有家長帶孩子過來看展覽,甚至讓他們參與拍賣,感受氣氛。去年佳士得在上海舉辦的第一次中國拍賣會上,就有一個小朋友在媽媽的指導下,幾次舉牌。
有些藏家一開始只是喜歡收藏東西供自己和朋友欣賞,現在也開始拿出來做博物館。比如龍美術館的創始人劉益謙本周二斥資2.8億港幣買下明成化斗彩雞缸杯,加入他的私人收藏,成交價刷新中國瓷器的世界拍賣紀錄。國內資金緊張和反腐敗的宏觀形勢對需求有影響,但北京保利拍賣公司的執行董事趙旭說,新入場的買家其實很多。“購買藝術品就像吸毒一樣會上癮,”他說,“因為藏家要完善自己的收藏系統,他不會因為中國的經濟或者政策變化而不買藝術品。”
佳士得全球CEO Steven Murphy本周在接受專訪的時候表示,全世界現在都在經歷一個博物館的興盛期,就像60年代音樂成為席卷全世界的文化現象一樣。讓人始料未及的是,在網絡時代,去看傳統的博物館成了時尚,所以佳士得在世界各地都增加了展覽的空間,可以讓藏家慢慢品味。他大膽預測,美國花了40年時間趕上歐洲的拍賣成交額,香港市場花了10年時間已經占佳士得全球25%的業務,相信中國市場五年后規模就可能達到香港目前的水平。
(本文作者顧蔚是《華爾街日報》中國財富和奢侈品編輯,并負責該報中文網的原創內容。歡迎追蹤她的中文網博客”高凈值生活”,和每周五以中英文雙語同步發表的專欄。評論請發送郵件至wei.gu@wsj.com,也可以在新浪微博上(顧蔚WeiGu)追蹤她。)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