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藝術品是否該向市場看齊
12月21日,為期4日的“第三屆大學生(廣州)藝術博覽會”(以下簡稱“大藝博”)在廣州琶洲南豐國際會展中心落下帷幕。本屆大藝博共展出近500名青年藝術家的1300件作品。經過三年經營,正在成長為中國最大規模年輕藝術家展示平臺的大藝博,受到了行內人士的普遍關注。
據主辦方介紹,大藝博的展品均價正在逐年提升,今年已從第一屆的1.2萬元,漲到將近1.4萬元。記者在走訪過程中發現,有受訪觀眾反映,今年參展的作品水平差強人意,場內出現不少迎合市場口味的行畫,青年畫家的新銳創意卻漸漸淡出視野。也有人擔心,過早接觸市場可能會讓一些大學生對市場產生追逐心里,因而放棄了個人的藝術追求。
針對這一現象,著名批評家、廣州美術學院藝術管理學系主任胡斌認為,由于國內藝術品市場缺乏嚴格秩序,尤其是作為一級市場的畫廊的長期缺席,導致博覽會的展品定價缺乏參照標準,也成為非理性因素流入藝術市場的根源。他建言,學生們應在保證自己生存空間的同時,對市場反響保持清醒的認識。學校與美術館也需要投入更多的推廣,讓青年畫家的創意真正為社會所接受。
問題
學生藝術家“投市場所好”?
自2012年首屆大藝博舉辦以來,大藝博就以“國內美術專業畢業生作品的最大規模展示平臺”的定位而備受關注。據了解,今年大藝博展參展的近500名青年藝術家,來自全國100所高等藝術院校的優秀畢業生。
隨著大藝博品牌認知的不斷積累,應征作品數量也越來越龐大,今年組委會就收到了將近4萬件應征作品。大藝博主辦方大藝網總經理劉穎表示,本屆大藝博在作品的甄選上比去年更為嚴格:“我們不會選擇風格特別討巧的作品,我們會更為尊重學院的教育成果和藝術家的基本功。”
“這次參展作品在技術性層面,尤其在畫面的完整度上,都較往年有所提升,但在青春活力方面稍微欠缺了些,有不少讓人感覺像行畫。”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版畫系教師黃廣怡參觀了展覽,卻感到展覽作品質量參差不齊。他認為,大藝博為學生提供展示平臺是一件好事,但過于明顯的商業目的,會對年輕藝術家產生不良影響,也使大藝博的招牌變得名不符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