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評王超牡丹
牡丹:
我畫牡丹,不僅是在畫牡丹,是在畫人、是在畫花魂。
我認為世界上有什么樣的人,就有什么樣的神態、心靈,產生什么樣的氛圍和律動,就有和它相應的牡丹花,這就是我創作自家牡丹的源泉。
王超 1994年寫于觀奕閣
以八字相贈志賀:
樸厚茂美
意在拓新
孫美蘭
1993年5月24日
龔產興:
看了王超教授的牡丹,我不禁思緒聯翩,他腕下真有一枝生花妙筆,能把天然生長的花朵,鮮麗生動地活現在薄薄的宣紙上,使人仿佛置于花圃中。在和煦的陽光照射下,五彩繽紛的花朵,燦爛成花的海洋、花的世界。試想,假如沒有這些美妙的花朵,生活該是多么乏味啊?因為人們愛花,所以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花,日本之櫻花,英國之玫瑰,法國之百合花,荷蘭之郁金香、我國的牡丹,這些不同的花兒,體現著各國公民不同的審美愛好和精神氣質。
牡丹,我國古代統稱芍藥。唐以后始以木芍藥稱牡丹,盛產于長安、洛陽、荷澤、揚州、北京等地。北京極崇寺,明代牡丹最盛,寺東有畫堂。牡丹向有“花中之王”的美稱。故歷代詩人、文學家、音樂家、畫家竭盡心力把它的妙容靈姿長留在詩中,文學作品中,畫中。所謂“春去花還在”,就是花朵永不凋謝的留影。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三就有“邊鸞畫牡丹”的記載。之后大家輩出,于錫、刁光胤、孔嵩、滕昌佑、黃筌父子、趙昌、徐熙、沈周、陳道復、 徐謂、惲南田、王武、華新羅、趙之謙、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等皆有名于世。并有“黃筌富貴,徐熙野逸”兩種不同的藝術風格。清初惲壽平的沒骨法進一步豐富了牡丹花的表現形式。
王超素心治藝,如今已進入“天命”之年。然他在執教之余,不管多累多乏,對繪畫創作從不敢懈怠,奮發忘食,樂以忘憂,癡情奉獻,如今,有了回報。他的山水畫、寫意畫、大象系列等作品榮譽南北,蜚聲中外。他已畫有一百余幅,若開個《牡丹個展》,至少可以選出80幅不相雷同的系列作品。他既不張揚,也不媚于人,踏踏實實,專心致志地關注著周圍的生活,敏銳地抓住了現實的感受,把自己的情感、追求、理想,通過奇妙的畫筆,傾注入一幅幅牡丹畫中。早在1983年出版的《王超畫選》中,已有《花間一壺酒》、《富貴清白》等作品,并在《勸學篇》(1982年作牡丹、油燈、毛筆)中題道:“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近幾年進一步發展成牡丹系列。這與大時代的開放改革,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國力增強,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前達到小康有關。誠如王超自己所言:“多年來生命與生活的撞擊蓄于胸中的塊壘,耿耿于懷,長久以來我心中有這樣一株牡丹,雍容華貴,富麗堂皇,陽光燦爛,金碧輝煌,如高亢嗩吶之嘹亮,如盛會嘉賓之喜慶,如醉之舞,如癡之狂.......是豐厚的熱情奔放,是思想富有精神充實的流溢。”牡丹被評為國花之后,他的感情更加熱烈,確有非畫不可的激情,似乎有一種新的感受,新的認識,新的境界。每次動筆,全神貫注,至誠追求,賦予作品以博大雄健、內涵深邃、艷麗大度、勃勃有生機,都有華夏民族的精神和氣質,具有高雅、純正、絢麗、熱情、簡樸的品格。這,正代表了王超內心審美的外現。
王超畫牡丹能吞吐古今,取納精粹,既有傳統,又能創新,王超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受教于李苦禪、李可染、蔣兆和、葉淺予、田世光諸大家。這些德高望重,馳名中外藝壇,又能精通中西畫的能手,王超衣缽相傳,深受老師的影響。“文革”期間,曾改拿油畫筆達十年之久,對中西藝術有了比較,所以畫牡丹,在造型、用色、光影上能中西融匯;再加他數十年的書法功力,漢魏骨風,晉唐韻味,隸、楷、真、行、基礎扎實,運筆渾厚雄強,樸茂凝重,創造了獨特的藝術形象和妙境。在王超畫的牡丹中,有“黃筌的富貴,徐熙的野逸”。然而,他對前輩大家的畫法,是“師其心而不陷跡”是“古為今用”,而不是唯古為憑。他對大家進行分析、研究、選擇、舍棄,融會貫通,變革創新。如他吸取“寫生之沒骨,猶音樂之有鍾呂,可以鑄性靈,參化機,真繪事之源泉也。”王超的牡丹,自立一家,在用色和選擇有“意味的形式上”或可說“感情符號”等方面,顯然與前輩大師不同。他吸收了民間藝術的色彩,溶進了西畫的色調,那鮮明的中鉻黃和純紅,色彩表情強烈,厚重有勁的用筆,似亂非亂繁花疏枝,并不刻意形象的求工。他特有的慧眼,看出動人的嬌姿和內美,表現出花有光,有態,有韻,若語若笑,蓋在形似之外,濃重的裝飾性,給人以富麗堂皇,火煉金丹,象征著國家的繁榮昌盛和錦繡前程。
《墨牡丹》僅畫一朵墨色濃重正在怒放的花朵,黃色的花蕊,花瓣向背欹正,給人清芬拂拂,詩堂題:“鑄就正氣入畫屏”。說明畫家不慕富貴榮華,甘于淡泊的高尚情懷,所以不用象征富貴的胭脂,卻用墨色去表現它的正氣精神。《富貴清白圖》,一枝姹紫嫣紅的牡丹與兩棵大白菜,經過畫家苦心經營,畫面高雅簡潔,富貴與清白。艷麗的牡丹與樸素的白菜,一是花中之魁,一是菜中之王,兩者同時體現在一個畫面中,使人感到相映成趣,各有特色,既是祈愿人們盡得富貴,又盼望人們品格清白,寓意通俗,情思不凡,頗有中國文人畫傳統中豪放一路的文化精神。
王超的牡丹多取折枝,但又不同于傳統折枝花的空疏、逼真。他取多枝和淋漓暢快的境界、給人漫山遍野,花團錦簇,爭芳斗艷,遠看得其勢,整體效果鮮明;近看花瓣嬌嫩,花蕊、花蒂、枝干、葉片、搭配得巧妙相宜,俱見匠心。純化了畫面結構,高度的概括精煉,突出了花容妙姿,起到了點石成金,渾化無跡,天人和一雄渾博大的天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