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摘記】張明剛《軍履回望》連載(一〇二)
【學習摘記】/王振存
張明剛《軍履回望·軍營之聲卷》“青春芳華”板塊之《李書明愿把青春獻邊防*》
(本文原載《前進報》1985 年 5 月 16 日第 4 版頭條。與王成法合作)
李書明愿把青春獻邊防*
李書明 1975 年入伍,第二年當上了測繪班長,很快成為駐黑龍江某邊防部隊一名合格的測繪技術人員。從 1976 年到 1980 年的五年間,他帶領 4 名戰士標定測量了 500 多條大小坑道和野戰工事。
1980 年底,李書明所在的工程營撤銷了。這時,李書明已經入了黨,結了婚。他探親時,家鄉一個建筑工程隊要以每月二百元的高薪請他回去當技術指導,妻子也要他盡快退伍。可是,由于一個新的坦克團組建后急需營建技術人員,上級決定把他留下來。
李書明堅決服從組織決定,很快就在冰天雪地里開始了測量工作。4 年來,他共測量、預算了 4000 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積,由于業務熟練,節約了大量經費。
李書明在邊防線上默默地貢獻著,可妻子對他卻由不理解到絕情。1983年,李書明決定繼續超期服役后,妻子無情地離開了他。李書明失妻不失志,這一年又出色地完成各項任務,榮立三等功。
李書明離婚的事連同他熱心建設邊防的事跡,在他的家鄉河南傳開了。安陽市機床廠噴漆車間團支部書記于萍姑娘聽說后,深受感動。她通過李書明的親屬與他牽上紅線。
于姑娘表示:堅決支持書明志在邊防。經過一段時間相互了解,兩人志同道合,組建了圓滿家庭。
來源:《軍履回望》張明剛自選集
【讀者感言】/雷雨等14人
北京讀者雷雨:
讀明剛同志《軍履回望·軍營之聲卷》有感
都說新聞是易碎品,事實上新聞是時代的見證,昨天的新聞就是今天的歷史。明剛同志《軍履回望》一書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后,在軍內外引起的熱烈反響即可佐證。
今天的互聯網時代已進入碎片化、電子書閱讀時代,大部頭紙質書的讀者已很稀缺,而明剛同志的《軍履回望》不但一版再版,而且借助網絡的力量使其大放異彩,給同時代的新聞人很是長臉。閱讀該書《軍營之聲卷》新聞作品,我得到三點重要啟示:
第一,好作品打動人心。明剛的新聞作品源自基層,源自于火熱的軍旅生活,它承載了一代軍人的集體記憶,最能引起強烈的情感共鳴。許多曾經穿過或正在穿著軍裝的讀者,都有一個共同的感慨,那就是閱讀明剛書中的新聞作品,實質上是對自己過往青春和軍旅歲月的追憶和懷念。這說明,好的新聞作品可以經受住讀者和時間的檢驗。
第二,新聞工作成就人才。明剛是由士兵成長起來的共和國將軍,也是從戰火中走來的軍事新聞工作者,他的成長經歷具有極強的激勵和示范意義,透過其作品可以發現一些人生成長的規律和必然的軌跡,這在當下對青年讀者來說,尤其且具有借鑒價值。在我軍干部隊伍特別是政工干部隊伍中,從新聞工作起步、鍛練成長,后來成為將官的高級領導干部不乏其人。
第三,互聯網平臺擴大傳播效果。《軍履回望》一書搭乘網絡這一時代快車,通過《學友周報》的連載,讓更多的網絡受眾能夠非常便捷、非常省時地連續瀏覽,從中受益,讓碎片化的閱讀串聯成系統性的知識積累和情感積淀,從而發揮正向激勵作用。而明剛新聞作品具備的鮮活、精短、題材多樣、內容豐富、表述接地氣、語言有張力等特色,是其能夠得以廣泛傳播的內在因素。二者互為條件,融合起來,相得益彰。
(雷雨系解放軍報社原副社長、政治部主任,陸軍少將 軍銜)
北京讀者李楚坤:
《軍履回望》張明剛自選集是座寶庫,作者點亮《理論之光》、奏響《軍營之聲》、打開《心靈之窗》——既傳播立德樹人的道理,也傳授辦文辦事的方法;既有陽春白雪的高雅,也有直抵人心的樸實;即是半生戎馬的回望,也是開局啟新的指引。讀之或感嘆于思想有力,或流連于故事有趣,或敬佩于事業有為,很受啟發、很有裨益。
(李楚坤系解放軍駐京部隊某部中校軍官)
太原讀者王洪平:
傳承軍魂 砥礪前行
——張明剛《軍履回望》連載百期感悟
在慶祝張明剛《軍履回望》連載一百期之際,我深感敬佩與欣慰。這部作品不僅是對作者個人軍旅生涯的回顧,更是對一代軍人風貌的深刻描繪,對軍魂與國家責任感的深情致敬。每一篇文章都如同一塊歷史的拼圖,它們共同構筑了一個關于軍人使命、犧牲與奉獻的宏偉畫卷。在《軍履回望》中,我們不僅看到了軍人的忠誠、剛毅與堅韌,更看到了作者對于和平的珍視和對國家未來發展的深切關懷。作者張明剛的文字,既有對往昔歲月的深情回憶,也有對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理性思考。
在閱讀《軍履回望》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了軍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軍人是國家的脊梁,他們肩負著保家衛國的重任,時刻準備為國家和人民付出一切。在戰場上,他們英勇無畏,沖鋒陷陣;在和平時期,他們堅守崗位,默默奉獻。他們的犧牲和奉獻,換來了國家的安寧和人民的幸福。作為公民,我們應該珍惜和平,感恩軍人的付出,時刻銘記他們的偉大。
《軍履回望》讓我看到了中國軍人的堅韌和勇敢。在艱苦的訓練和嚴酷的戰斗中,他們始終保持著昂揚的斗志和堅定的信念。他們把青春獻給祖國,把生命置于危險之中,用鮮血和汗水捍衛國家的尊嚴和人民的幸福。他們的英勇事跡,激勵著我們每一個人,同時也讓我們明白,國家的強大不僅僅依靠經濟實力,更依靠那些像作者和作者書中人物一樣的默默奉獻、無私付出的中國軍人。
在《軍履回望》中,我還看到了作者對于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理性思考。隨著時代的發展,戰爭形態和軍事技術都在不斷變化。為了適應這些變化,我們的軍隊必須不斷改革和創新,提高戰斗力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作者在作品中提出了許多關于國防和軍隊建設的獨到見解,這些見解對于我們今天的發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軍履回望》是一部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細細品味的作品。它讓我們更加了解軍人的艱辛和偉大,更加珍惜和平的來之不易。在慶祝張明剛《軍履回望》連載一百期之際,我想說,他的作品不僅是對過去歷史的記錄,更是對未來的啟發和鼓舞。我們期待著他的更多作品,希望他繼續以筆為劍,記錄歷史,啟迪人心。
最后,我要向作者張明剛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熱烈的祝賀。感謝他用自己的筆觸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如此宏偉的軍人畫卷。感謝他讓我們更加了解軍人的使命責任、奉獻犧牲和崇高偉大。衷心祝愿他的作品能夠影響更多的人,讓大家一起傳承紅色基因,牢記初心,不辱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王洪平系著名軍旅詩人、作家,學友周報社社長)
北京讀者雷蕾:
不知不覺間,張明剛《軍履回望》連載已經100期啦!時間不快不慢,好評紛至沓來,文章依舊精彩,讀者之幸運哉!
改版刊登,是調整形式、積極進取,更是與時俱進、實事求是,進一步拉進了與讀者的距離,傾聽了讀者的心聲。點贊!
100期,是一個好數字,更是一個更好的開始。百期連載精彩紛呈,百尺杠頭更進一步。
(雷蕾系解放軍駐京部隊某部上尉軍官)
北京讀者譚江林:
熱烈祝賀張明剛《軍履回望》連載百期
回望百篇觀軍履,
一路向前時光駒。
世事洞明皆學問,
文心雕龍言如玉。
(譚江林系解放軍駐京部隊某部上校軍官)
北京讀者谷子:
我認為,《軍履回望》不僅是一部展現軍人精神的作品,更是一部讓我們反思和感恩的作品。它提醒我們,和平的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軍人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和平時光,同時也要記住那些為了和平付出巨大犧牲的軍人!轉發了!
(谷子系北京遠山詩院秘書長)
北京讀者袁澤杰:
我感到,張明剛《軍履回望》是一部好書,學友周報的連載很有意義,這次調整優化改版后,有利于更加方便快捷地閱讀,令人耳目一新。這些文章非常好,挺有味道,很耐咂磨……看得出來,作者從當年到現在,一直非常努力,非常能吃苦……后來成長為共和國將軍,也充分印證了這一點!向明剛同志學習!點贊!
(袁澤杰系解放軍駐京部隊某部大校軍官)
北京讀者郭福友:
我是個在部隊工作的老百姓,認識張明剛將軍已經三十年了。當年認識的時候,覺得他沒架子,好相處,后來慢慢的感覺到他這個人低調做人,高調做事,很不簡單,很有“兩把刷子”!……有個小事到現在我還沒有忘記,就是有一次我從他辦室門前路過時,被他看到了,就把我請進辦公室喝了杯茶,走的時候還把他的茶葉分給了我一半。這使我特別受感動,因為也不是哪個領導都能像他這樣,對我們這些不穿軍裝的工作人員還這么關愛的。他寫的《軍履回望》我很喜歡,每篇都學,不是領導讓學的,是因為書好,我自覺自愿學的。學習了以后感到確實有學頭,有看頭,學了有勁頭!點贊!
(郭福友系解放軍原總政治部機關職員)
烏魯木齊讀者魏江靖:
讀【學習摘記】張明剛《軍履回望》連載(一〇一)有感:好文佳作,百里挑一!點贊!轉發!
(魏江靖系武警新疆總隊大校軍官)
鄭州讀者任敬志:
讀完張明剛《軍履回望》連載的《“戰士激光專家”張興強》一文,有一個問題開始在頭腦之中縈繞,即,“戰士與專家之間的距離究竟有多遠?”答案有兩個:一很遠,二不遠。說“很遠”,就某一領域或專業而言,戰士與專家本就是兩個層面;說“不遠”,本文主人公張興強的事例充分說明,只要方向正確,持續努力,敢于突破,善于作為,戰士也可以成為專家。從這個意義上講,作者對于張興強這個典型的挖掘具有很強的前瞻性、很深的穿透性,以及極大的感染性。古人講道,“位卑未敢忘憂國”;部隊有言,“小兵也能干大事。”其實,在人民軍隊建設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像張興強一樣從戰士成長為專家的小兵不勝枚舉,有的還為共和國衛國利器出世做出了巨大貢獻。歷史經驗表明,士兵既是整個軍隊的基石,也是人才輩出的群體。當前,高度關注這一群體,堅持體系培育、體系優化、體系賦能、體系推進,既是生成新質戰斗力的重要內容,也是激勵士兵干事創業的重要方式。站在新時代的春風里,期待有更多像張興強一樣的士兵如雨后春筍般蓬勃而出。
(任敬志系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機關上校軍官)
北京讀者李躍平:
讀張明剛《軍履回望》連載的《“戰士激光專家”張興強》一文有感:科技強軍,關鍵在于人。解放軍是大學校,演練場是大課堂。點贊!
(李躍平系著名詩人,曾任中國安能建設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現任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外部董事,第八屆北京仲裁委員會委員)
沈陽讀者蘇鋒:
讀張明剛《軍履回望》連載的《“戰士激光專家”張興強》一文有感:科技強軍,砥礪前行,鑄就和平之盾,守護家園安寧。要在高科技戰場上制勝,我軍必須時刻搶占軍事科技前沿陣地,這就必須保留科技人才!誰重視人才,誰就有在戰場上制勝的保證!轉發了!
(蘇鋒系張明剛參戰時所在部隊副部隊長)
北京讀者譚江林:
讀張明剛《軍履回望》連載的《“戰士激光專家”張興強》一文有感:技術創新既要有豐厚的知識積累,更要有敢為人先的勇氣和付諸行動的執行力,有時后者更加重要。在美西方對我技術圍堵日益加重的形勢下,科技強軍、自主創新必須把爭先當先的精神發揮出來,院士有院士責任,戰士有戰士的智慧,每一個人都是創新鏈條上不可或缺的一環!向興強同志學習!點贊!
(譚江林系解放軍駐京部隊某部上校軍官)
內江讀者梁恩奎:
讀了張明剛《軍履回望》連載的《“戰士激光專家”張興強》一文,覺得在寫作上很有特色:一是立意很高,主題重大,科技強軍戰士的責任重。二是角度選得好,由一個戰士成為激光專家,來體現軍隊對科技的重視。小切口體現了大主題。三是人物寫得活,把這個張興強的熱愛科學,鉆研科學的戰士形象,寫得有立體感,讓人特別佩服,有典型性。
(梁恩奎系四川省內江市委宣傳部、內江電視臺干部)
《軍履回望》作者簡介
張明剛,漢族,湖北隨州人,研究生學歷,中共黨員、陸軍少將軍銜。曾參戰榮立戰功、被評為“火線優秀共產黨員”并在前線由士兵直接破格提拔為干部,現任解放軍駐京部隊某部少將軍官。
- ·上一篇文章:【學習摘記】張明剛《軍履回望》連載(一〇一)
- ·下一篇文章:【學習摘記】張明剛《軍履回望》連載(一〇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