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良:用愛描繪大海的真情
春季的北京,乍暖還寒。在清雅的一片果樹園中間,記者采訪到了中國齊白石藝術研究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王繼良先生。
了解王繼良,是從他的海洋畫作品開始的。他的國畫海景波瀾壯闊、驚濤拍岸、云水翻騰、飛珠濺玉,在我的感覺中,他應該有著大海的面龐和山石般的體魄。見面之后,才發現王繼良先生文質彬彬,頗有幾分江南的書生氣息。
“作品是人格的詮釋,我喜歡海,我喜歡海洋的壯闊,浩瀚就象人的心靈一樣,它永遠伴著愛心和想像,愛心有多大,海洋就有多大,想像有多遠,海洋就延伸至多遠……”祖籍山東的王繼良先生具備著山東人的豪爽和俠義,也具備著孔孟之鄉的才氣和雅致。他自幼酷愛書畫,家學淵源頗深,從七歲起就隨溥松窗,徐北汀等先生習畫,打下了堅實的傳統底子,后又常得周懷民、何海霞等老先生的指教,已形成技法靈活、筆墨渾厚、氣韻生動、格高濃重、多主題轉換的獨特風格。
從上個世紀末開始,王繼良先生深入南海、黃海體驗生活,在大海上往往一待就是一個月,認真觀察大海的朝暉夕陰,仔細體察潮汐漲退,用心體悟大海的精神和靈魂,獲得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王繼良先生在這些資料和感受的基礎上,苦心打磨,筆耕不輟,終于創作出了屬于自己的個性鮮明、神采飛揚,用筆簡明流暢、章法考究規范、刻畫細致真切、意蘊深遠的海洋畫作品。
王繼良先生的海洋畫繼承了傳統中國畫的技法,在此基礎上,又廣泛吸收西洋畫的優秀技巧,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應該說王繼良先生的海洋畫的材料和技法還是傳統的,巧妙地融入了西方繪畫的塑造手法和近于寫實的構圖模式。在海浪的塑造上,他用各種各樣的線條,以寫實的手法,詳細地刻畫出海浪的受光面和暗部,用海浪的明暗向背來塑造巨大的體積感。由于暗部表現得十分豐富,波浪的體積感以及體積感中的細小變化就顯得尤為精彩。整個畫面看起來既有真實可信的細節,又有粗疏豪放的逸氣;既是寫實的,又是寫意的;既有酣暢淋漓的潑墨潑色,又有扼腕折鐵的線條勾勒;柔中有剛,剛中見柔,點、線、面組合,墨、色交融,骨肉俱全。王繼良善于橫向構圖,借水平線的左右延伸表現宏大,壯闊的意境,高低起伏的狂瀾和一望無際的海平面,天際線,營造出一個既有中國畫開合關系,又符合西方構圖原則的優美畫面。
王繼良先生善于造勢,他的畫面無不充滿了動感和力量。他利用不同形態的線,在豐富的組合中,表現出海浪洶涌澎湃的生命圖景,用弧線、斜線、曲線的交織、迭合、錯位營造出整體態勢不可阻擋的運動感和摧枯拉朽的巨大力量感,使畫面的張力更加強烈張揚。大海雄渾壯闊、浩瀚博大的精神內涵,在整個畫面的開闔聚散中得到完美體現。
他的畫面用色極為考究,很少使用特別火氣、對比強烈的顏色,基本是在單色里尋找豐富的變化。他的畫面看上去色彩豐富,但仔細研究就會發現,其實只有那么兩種顏色,很少有超過三種的。這些極其簡單的顏色,在水的作用下,幻化出深淺濃淡微妙變化的豐富感覺。古人曰:墨分五色,王繼良先生的用色也達到了這樣的高度,可以說,王繼良先生是個用色、用水的高手。看那些濃淡干濕沖融積破的色彩所表達出物象惟妙惟肖的質感,怎不令人贊嘆不已!
王繼良的代表作有《漓江風光》、《雪靜樺林》、《春回大地》等,作品被國家級館院及聯合國議會大廈、日本現代博物館、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香港、臺灣等國家畫廊、畫館及個人和許多國家領導人收藏。并被收入《當代世界書畫家名人大辭典》、《海峽兩岸書畫大辭典》、《中國美術選集》。儒雅風流的王繼良還是北京中華書畫藝術協會促進會副會長、世界書畫家協會理事、世界教科文衛組織專家成員、香港著名藝術家聯合會國際委員、中原書畫研究院高級畫師、中國民俗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字畫如其人,王繼良先生亦是如此,他溫和的外表下有著大海一樣寬廣的心胸,有著海水一樣澄清的情操。王繼良是個大孝子,自從他的母親故去之后,一向孝順的他還是覺得自己無法報答母親的恩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又把自己的愛心撒向了那些相對生活在貧困中的人,只要知道哪里需要幫助,他就盡可能地施以援手。因此,他也博得了社會各界的尊敬。
站在王繼良先生畫的大海面前,我感受到天風獵獵,感受到四海翻騰的海洋中傳達出先生雄渾、博愛、壯闊、浩瀚的氣勢與精神!(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