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獨行俠——談龐淳的繪畫藝術
龐淳是我早年大學時代的同學,多才多藝。幾年前,當他突然帶著他的令人驚異的繪畫回來的時候,誰也沒想到,他已經成了一個真正的藝術獨行俠。雖然大學他學的是文藝理論,而且最初的職業他用的是文筆。我想,當他在艱辛的留學生活中因“才”而觸發了噴薄而來藝術靈感時,他找到了藝術人生中的自我。
繪畫是龐淳在童年練就的童子功。他曾自述在從小學起到大學的課堂上只要聽課煩了,總是會在亂畫中找樂。繪畫功力也就這么著日見“玩大”,直至到了日本眼界大開,他的畫藝便開花結果了。日本的一篇介紹文章曾說,龐淳的藝術之花是在日本“突然開放”的,應當算日本畫家。他自己說,他的很多藝術感覺確實是在日本“悟”出來的,但他的藝術之根卻是生在中國。從其作品中,大家應當可以看出其中隱含的中國文化內涵。
如他早期的作品《森林女神》就是取材于中國古代屈原名作《九歌》。《森林女神》1992年在日本銀座國際大美術展中獲優秀獎;同年龐淳獲得旅日藝術家資格。
瀏覽龐淳的畫,首先給人一種半神話半寫實的美感。他是用藝術來體現主觀的精神世界,包括對人生真諦的探尋。如他的《圣山黎明》、《凈界》所表現的雪山意境,具有攝人魂魄的壯美!再比如他的“新山水畫”山霧系列代表作《靈山晨鐘》、《黃河落日圓》以及他的早期作品《貓王》、《秋韻》、《翔鶴旦日》等。讀他的畫給人許多聯想和回味,那種畫中所展示的明快、亮麗、純粹,令人進入一種童真的歡欣狀態。
“我想表現的就是這樣一種‘純粹’的意境”。難怪有日本雜志曾這樣評價道:“第一次見到龐淳的畫,幾乎都會被立刻吸引住:那色彩的絢麗奪目,那畫中世界所展現的奇幻,以及那不可思議中所包含的深深的底蘊。”
龐淳是在畫精神,畫魂魄,像《喜馬拉雅的風與月》,像《飛猿嶺上猿聲》,像《冰河幻想曲》組畫等。這也是他的藝術傾向、一種美學定義、一種哲學思考。他在尋找某種精髓的本質。
最值得一提的是龐淳的繪畫語言,他的畫已很難說清其“國籍”:既非傳統的中國畫,又非正宗的西洋畫,從其獨特的表現手法上看,應是非常精彩的中西合璧。這種獨創性非常難得,目前在國內,跟他類似風格的畫家還是很罕見的。
龐淳的畫確實是極富個性的。從表現風格和內容上看,他的畫似乎拓展得很寬:有類達利的奇幻,有類畢加索的變形,有古典式的威嚴,也有現代式的飄逸,甚至還有童話般的溫馨,和中國傳統山水畫的親切與浪漫。畫中有一部分是取材于人類文明的“較深沉的哲學思考”,但更多的是取材于帶有主觀色彩的夢幻化的自然美,作者希望通過他的畫使人再一次“認識自然”。綜觀其作品,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作者富于人文關懷的“愛”心。
還在海外時,一次有評論家對龐淳進行訪談,他曾這樣說,我的藝術創作活動可以說是先有理論后有實踐,即先形成審美理念,后指導其創作。他感慨美術從“古典”走入“現代”,即從寫實走向抽象的過程中帶來了一個“副作用”,就是漸失美感。當然,這個過程與動蕩的歷史時代有關。鑒于此,龐淳的美術創作有三點明確的追求:一是色彩的極致美感;二是強調帶主觀因素的非現實世界;三是盡量給觀者留下廣闊的聯想余地。這三點,他自認為已成功地表現在作品中了。(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