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揮寫時代與深情——生活在人民當中的趙志田
趙志田是我的老同學,雖不同班,但我們都屬于中央美術學院培養長大的,大家都是老校友。志田在學校八年(包括附中),受到蔣兆和、葉淺予、李可染、李苦禪、劉凌滄、李斛、劉勃舒等中國畫系著名的老師培養過。繪畫基本功過硬。這些老師傳承和發展了徐悲鴻先生的教學體系、努力復興中國人物畫。在藝術觀方面,志田受到王朝聞、羅工柳、王式廓、古元等來自延安的老師的影響。延安時期限于物質條件沒有可能畫中國畫。但是以木刻做為繪畫的代表,從根本上改變了人物畫的性質,隨著勞動人民翻身得解放,成了歷史的主人。勞動人民也成為畫面的主人公。這種性質的變化也影響到建國以后人物畫的發展。深入生活,向人民群眾學習,尊重民間美術,成為時代的主流。藝術家從過去同情人民疾苦,走向反映人民生活,歌頌人民,盡可能創造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成為自己努力追求的目標。沿著這些做法,志田一直兢兢業業地走這條藝術道路,矢志不渝地想把老一輩藝術家所創造的好傳統繼承下來,并加以拓寬和弘揚,開拓出新的藝術成果。志田有一股韌勁,他認準的東西就努力去實踐,他也有過苦悶,但他還是排除了來自左的和右的思潮干擾,埋頭苦干,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現在回過頭來看看他幾十年的藝術實踐,確實很有成績。不斷有新的成果問世。
他第一幅社會反響比較大,獲得相當多好評的作品是《大慶工人無冬天》(1973年)。他以大慶工人王鐵人的事跡為題材,描繪了石油工人鉆探石油的具體場面,把工人階級熱火朝天的緊張工作和冰雪世界的天寒地凍放在同一環境中做強烈對比,歌頌大慶英雄們不畏艱難的沖天干勁。從畫面上讓人感到大慶工人為國家找石油爭了氣,石油找到了,成功了,這成功是來之不易的。是站起來的中國人民硬拼硬干出來的。志田緊緊扣住時代脈搏,表現了當代重大事件,譜寫了一曲民族精神的贊歌,因此得到人們的喜愛。《大慶工人無冬天》之后,他又創作了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同志在太行山地區幫助老鄉推碾子、講抗戰的《太行情》(1987年),還創作了周恩來總理到大慶看望石油工人的《艱苦歲月》(1989年)。又應邀參加紀念黃遵憲活動展覽,畫出了維新變法時期黃遵憲與康有為、梁啟超在一起研究創辦《時務報》的《華夏新聲》(1990年),其中黃遵憲的形象塑造的生動自然,筆法簡練明確受到很多好評。九十年代以后,他主要畫的都是農村題材,1991年畫的《老房東》是描寫干群關系的主題。當年的八路軍回到太行山地區去看望房東,到房東家做客,受到人民群眾的熱情款待,其中老農的形象,個性鮮明,情感真摯,顯然有過寫生的肖像做基礎。接著創作了表現農村生活巨大變化的《家鄉春消息》(1992年),農民拿起了照相機在拍照,春消息報導的是家鄉的巨變。《百聽不厭是鄉音》(1999年),農村青年可以拉起胡琴,引聲高唱,也同時有了錄音機可以錄下音來,反復重放,讓大家百聽不厭。通過一個個細節,讓所有人感受到中國農村的迅速變化。 《三個老八路》(2000年)他再次表現干群關系,歌頌那些多年不忘的鄉情,魚水情。最近又回到工業題材,表現工人正在吊裝作業的《曙光》(2007年)。多年來志田的藝術生涯始終沒有離開這些工業、農業戰線上的普通勞動者,在工廠和農村都有著志田堅實的足跡。他熱愛人民,人民也就歡迎他的到來,經常給他提供許多意想不到的方便,給他提供一切可能的幫助。志田出生在晉察冀邊區的農村,他也一直沒有離開過父老鄉親, 繼承著八路軍對人民群眾的真情。
2005年志田又完成了一幅《烽火太行》,以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這是一幅巨型歷史畫,高145厘米,橫幅長達2141厘米,由六張丈二匹組成。這是志田構思了很長時間的巨作。他本身出生在冀中平原,經歷過日本鬼子的大掃蕩,在他幼小的心靈里已經深深的埋下了當時日本鬼子兵屠殺中國人民的殘暴印象。他在美院做學生時期,在老師帶領下到太行地區深入生活,畫過許多速寫,已經積累過相當的素材。近些年在他決心畫這幅大畫的時候,他又有時和王茜一起多次赴太行地區,有目的的收集材料,醞釀創作。更為可貴的是,他要畫歷史畫,是在國家出面抓重大歷史題材100幅作品之前的好幾年。他完全出于社會責任感,出于自覺。他認識到日本軍國主義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災難必須揭露,而中國人民艱苦的八年抗戰必須歌頌。他沒有選擇表現戰爭的災難給人民帶來的痛苦,更沒有用血淋淋的場面去揭露敵人的殘暴。而是用畫面告訴全世界,中國人民為什么用小米加步槍會戰勝兇殘的侵略者。軍民團結的力量,國際主義的援助正義戰爭終將戰勝邪惡。志田要為英雄的中國人民建造一座歷史的豐碑。讓年輕人形象地了解歷史,認識歷史,喚起大家以史為鑒。在這幅畫里有情節,有故事,有人物,近看有生動的細節,遠看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恢弘的氣勢。全畫由六個段落組成,一,是八路軍進駐日軍掃蕩后的山村幫助群眾重建家園。二,是表現軍隊動員和組織群眾,宣傳抗戰政策。三,是表現抗日統一戰線。四,表現國際主義的援助。五,是描繪全民抗戰高潮。六,是全民歡慶“八一五”抗戰勝利。志田想在一幅上概括八年抗戰的全部歷程,其難度是相當大的。他只好通過一組一組地典型事例,例如:軍民重建家園;朱德總司令會見國民黨軍事將領;聶榮臻同志收養日本孤兒;培訓戰俘;白求恩大夫支援中國抗戰,象征性的表現歷史事實。在組織起這些典型事例的時候他又想做到前后呼應,情節連貫,不同的時間空間又要同時出現在一幅作品當中,他想了許多辦法。廣泛吸收古今中外畫壁畫的一些手法,譬如以一棵老槐樹被炸毀,表現人民的深重災難,然后轉入軍民團結重建家園,進入抗戰的具體措施,后方支援前方,妻子送郎上戰場,母親送兒打東洋,形成全民一致抗戰的巨浪,在聯合一切抗日的力量,筑成新的萬里長城,形成人民戰爭的銅墻鐵壁,正義最終戰勝邪惡,最終取得了反侵略戰爭的偉大勝利。有如一部交響樂,一部一部樂章,最后從低潮走向高潮,完整地描繪在太行山地區發生的一幕一幕,成為一部繪畫史詩。全畫上百個人物形象,他盡可能地以寫實的手法,畫得形似而又傳神,生活氣氛濃郁,情節生動具體,應該說近些年少有的一件精品力作。但也因為畫面要表現的內容太多,加上志田近年眼睛已經患有白內障,因此構圖上的虛實處理,墨色的豐富變化,色彩的運用等表現技法都未能達到盡善盡美。然而他的主題鮮明,真實地表現我們民族的不受屈辱,不當亡國奴,團結御侮反抗侵略的民族精神是已經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活動中已經發揮了它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