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追求的魅力
對藝術的追求也可以算是一種嗜好。但是它畢竟與飲酒垂釣之類的嗜好不同,它多了一種精神的艱難的攀登。而日常生活中的嗜好則多是一種滿足與沉溺,就是說,嗜好是人對于自己的一種嬌慣。身心投入地搞藝術也算是一項工作,但是它又與“打工”或“上班”不同,因為它更多的是一種一已的迷醉或者也可以說是一種情戀。常常是“單相思”。它又好像是位中年起步搞起繪畫來的畫家的故事。
畫家的妻子發現丈夫突然迷上了什么,整天魂不附體。開始她以為是丈夫有了外遇或陷入了黑社會的泥坑,后來才知道他是忽然追求起了藝術。別人也許會感到快慰,長出一口氣。妻子卻是痛不欲生。她的邏輯是:有了外遇,總會因年老體衰回頭,陷入了犯罪,也會因受到懲治而改過。反正不論什么壞事都有解救的辦法,而一個中年人愛上了藝術,那就完全無可救藥,十頭犍牛也拉不回來。
這里,外國小說家以一種幽默的方式正話反說地表達了藝術的力量,藝術的強大。這是因為,藝術是人類精神中最絢麗的花朵,是人生一世的最巔峰的靈魂體驗。由于各種的限制,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幸獲得這樣的花朵和體驗,并不是都有這樣的幸福。
徐恩存就是這樣一個“不可求藥”的幸福的人。他的生活目的似乎只是對于中國藝術的追求。
社會是五光十色的,在改革開放急劇變化的今天,各種急功近利、便捷通道、升官發財、炒紅炒熱的可能性是如此地誘人亂心,到處是咋咋呼呼、亂亂哄哄,連一些好人也在那里哀嘆或咒罵不已,頗有滾滾紅塵中坐不下來的恐慌。但是真正的藝術家當不會特別計較環境,怨天尤人,你咋呼你的,干我屁事?還是徐恩存這樣的人,呆呆地快樂地做自己的藝術。所以用不著悲觀,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人心不死,藝術不滅,文化的火種永遠會一代一代地傳遞下來,發揚起來。(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