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第二輪秋拍平穩中有亮點
在經過為期6天的拍賣之后,北京保利秋拍日前以24.9億元的總成交額收官,其中,一件拍品成交價過億元,30件拍品成交價破千萬元。同期收槌的北京匡時秋拍總成交額達13.4億元。書畫夜場作為藏家關注的焦點,以3.9億元...
論藝術品鑒證與管理及其科學體系建構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我國的經濟騰飛與文化發展,對藝術品的鑒賞、交易、收藏已成為一部分人的生活追求。但由于我國藝術品領域的發展不平衡、不勻速,導致藝術品鑒定與管理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偽劣藝術品泛濫成災、...
中國畫壇怎么就成了江湖?
導讀:1985年李小山在《江蘇畫刊》提出:“中國已到了窮途末路”,此話一出,在當時畫壇成軒然大波。而今評論家李小山提出了“中國畫壇怎么就成了江湖”等評述,對現在的中國畫壇的現狀做了總結,至于是否確切,...
專家熱議:拍賣場上的天價不是陰謀
中國經濟網12月03日訊(記者 張昆鵬)近日,在蘇富比學術論壇上,來自媒體、學術界和拍賣領域的相關專家,針對當前中國藝術市場的現狀、藝術價值的評價以及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等問題,從各自的角度發表了看法。據中國...
藝術品其實是一種信任關系
我一直在想如何用一種簡單直接的語言告訴對藝術并不專業但又對藝術感興趣的朋友:到底是什么影響著藝術品的價格。各式人等給出大家不同的答案,以藝術為事業的人告訴你是因為藝術價值,靠藝術掙錢的人告訴你是因...
畫廊視角下的藝術品網上交易
文/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品網上交易”課題組 來源:《財富管理》雜志
【導語】
互聯網為藝術品交易提供了多元展示和銷售平臺,本文對130家畫廊進行調查和深度訪談,詳細分析了畫廊參與藝術品網上交易情況。
...
關于藝術品市場現狀風險和未來發展
2014年第三屆中國文化產業資本大會日前在上海西岸徐匯濱江舉辦,峰會以“新金融、新資本、新格局、新趨勢”為主題,聚焦“文化金融邁向新時代,藝術品金融發展模式與未來,互聯網金融的文化產業機會”三個主題論壇...
評論:當代藝術有著只破不立的通病
北京現在畫廊創辦人之一的黃燎原稱,“36天”不是“行為藝術”,但那是什么?沒說。這是當代藝術只破不立的通病——只知道做的不是什么,不知道做的是什么。只愛好解構,不屑于建構。
真想把周潔從床上拉起...
孔達達: 面向未來的藝術品線上銷售
孔達達,上海文化藝術品研究院執行院長
孔達達
如果民國時期有淘寶,如果當時的書畫名家們成立一家自己的天貓店,他們的生意一定相當的紅火。海派藝術家開創了近現代書畫市場,繪畫作為一種商品被廣泛接受,當...
高興博士:有關設計當下使命的思考
當代社會是一個以眾多的設計產物不斷填充而成的巨大社會容器。這個容器的形成和存在,意味著其中的組成部分不僅僅限于“衣、食、住、行”這些最基本的部分,而且也包含著圍繞“信息”所形成的搜集、分析、交流...
保護書法的生態環境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伴隨著經濟和文化的大發展,中國書法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展賽不斷、市場繁榮、群眾性書法熱持續升溫,書法教育、書法創作、書法理論等都得到長足的發展。然而,在“史無前例”的書法運...
陳孝信:實現中國的“文藝復興”
摘要: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諸多不同向度的水墨藝術探索實踐呈現了一部厚實的中國水墨畫轉型史,這個過程大致經歷了形式探索、語言實驗和文化關注這幾個階段。批評家皮道堅認為藝術家黃國武從1980年代后期開始至...
季濤:藝術品市場上的精品都去哪兒了?
即便市場上古代文物藝術品的數量減少了,收藏者們依舊會將注意力集中到近現代,甚至是當代的藝術品種上,其中的藝術精品依舊會顯露出來,市場杠桿的自我調節,一定會使得文物藝術品市場生生不息、永無止境的!
...
呂澎:全球化語境下的藝術史問題
全球化語境下對藝術歷史的追溯,讓我們回望了東西方藝術發展的淵源。今天,“鳳凰藝術”將再次邀請中國美術學院副教授、批評家、策展人呂澎帶我們繼續東西方當代藝術史的探討,挖掘隱藏在歷史迷霧背后的真相。
...
私人收藏館:路在何方
勉力支撐
●現狀
上海市收藏協會會長吳少華介紹,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是上海民間收藏館的萌芽期,以陳保定算局陳列室、陳寶財蝴蝶博物館、趙金志金鑰匙博物館、杜寶君雨花石藏館、藍翔民間民...